•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拉鲁湿地

更新时间:2024-04-20

拉鲁湿地
别名
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开放时间
全天
建议游玩时间
2~3小时
自然保护区等级
国家级(1999年建区)
所在地/隶属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当热西路50号

历史沿革

1995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全面启动保护工程。

1997年,完成了湿地现状、社会、人文及地理等资料的收集和考察工作。

1999年5月25日,西藏自治区政府正式批准建立拉鲁湿地为西藏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2000年,拉萨市政府颁发《拉萨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并编制了《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成立了拉鲁湿地保护区管理站。

2004年12月,拉鲁湿地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国家级专家评审委员会的评审。

2005年7月23日,国务院批准新建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环境

位置

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市区西北,呈东西带状分布。

地貌

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冈底山斯系东延部分,平均海拔高度3645米,是中国国内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城市天然湿地。

气候

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藏南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阳光充足日照长,空气干燥蒸发大,降雨量少气压低,东风最多西风大,主导风向为东南风。静风频率低,雨旱两季分明,全年降雨的80%~90%集中在6至9月,年均降水量444.8毫米,多为夜雨;热量水平不高,气温低,年均温7.5 ℃,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年均湿度45%。

土壤

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类型以腐泥湿地土、泥炭湿地土和泥炭土为主,属芦苇泥炭湿地。

由于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特殊的地质构造及地貌特征,成土过程受地下水影响的泥碳积累与土体下部的潜育化作用,泥碳层含水量较高,有机残体分解低,有机质储藏较多。

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海拔较高,地形条件不复杂,土壤类型单一。分布于湿地中以及周边区域的土壤,主要为腐泥沼泽土、泥碳沼泽土和泥碳土,为沼泽草甸。另外,在沼泽周围草场还分布有亚高山草甸土。

区域范围

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界东起从娘热乡、夺底乡两条沟谷汇集成的流沙河相接,然后向西至城关区娘热乡巴尔库村山南麓一直向西接6.6公里的岗底斯山支脉为止;东、南、西三面为市区所包围,西界由岗底斯山支脉向东南方向至空指部队为止;东界由空指部队向东至城关区拉鲁村委会居民区及巴尔库路接壤为止;南界由东向西以拉萨引水灌溉渠—中干渠和当热路为界。地理坐标介于东经91°03′41″—91°06′48″,北纬29°39′25″—29°42′08″之间,保护区总面积122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660公顷,缓冲区面积339公顷,实验区面积221公顷。

保护目标

综述

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高寒湿地生态系统。

植物

截至2009年,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植被类型主要为湿地草甸,植物种类多样性较高,以高原特有的水生及半水生和草地植物为主。野生植物主要以芦苇群系和中生型莎草科植物为主,优势种和次优势种包括西藏蒿草、芦苇、葛蒲等,同时湿地内伴生有垂穗披碱草、早熟禾、灯芯草、长管马先蒿、云生毛莨、海乳草、龙胆草、莲等草本植物。

动物

截至2009年,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动物种类以水生类为主,脊椎动物种类也有分布。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颈鹤、胡兀鹫,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高山兀鹫,西藏自治区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赤麻鸭等,鱼类有横口裂腹鱼、异齿裂腹鱼、双腹重唇鱼、软刺裸鲤、拉萨裂腹鱼5种,两栖爬行类有高原蛙、西藏林虎蛙2种,哺乳类2种,爬行类1种,鸟类有百灵、斑头雁、褐背地鸦、斑头雁、赤麻鸭、棕头鸥、雪雀等39种。

管理措施

管理机构

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为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2000年,拉萨市人民政府颁布了《拉萨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成立了拉鲁湿地保护区管理站,禁止在保护区及周边地带挖沙、采石、捕捞、割草、放牧。

2008年,拉萨市委、市政府将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升格为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管理方法

2000年,拉萨市人民政府投资9200多万元用于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基础管护工程。

2013年,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对保护区及“三渠一河”周边环境进行了摸底调查,并计划2013年至2025年投资7亿多元保护拉鲁湿地。项目包括湿地核心区住户搬迁、部分渠道生态恢复、中干渠湿地段防渗工程、北干渠综合整治、清淤工程、湿地扩展项目、湿地博物馆、湿地监控中心等内容。规划建设覆盖全区自治区级以上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湿地博物馆720平方米,规划建立生态定位监测站2处,气象观测站1处、水文水质监测点3处、关键物种监测点3处、固定样地30个、固定样线10千米。

开发利用

科学研究

2001年~2004年,通过路线统计法和样点统计法,对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并根据拉鲁湿地鸟资源的现状,提出了拉鲁湿地鸟类栖息地多样性的保护及水鸟的保护等具体对策。

2001年~2003年,对西藏拉萨市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脊椎动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

2009年7月~2012年8月,在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置了5个样区,分别在夏季和秋季分层采集水样和土样,用活体培养和固定染色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拉鲁湿地的原生动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

旅游景点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市中心,号称“世界屋脊上的明珠”,始建于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最高处海拔约377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代宫殿。布达拉宫依山垒砌,殿厦连接,相互呼应,整个建筑群蔚为壮观,充分体现了以藏族为主,汉、蒙古、满等各族能工巧匠以及尼泊尔工匠的高超技艺和藏族建筑艺术的伟大成就。

哲蚌寺

哲蚌寺位于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西北10公里处,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创建者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弟子嘉央曲结。17世纪上半叶,五世达赖扩建该寺,规模日益扩大。最盛时,哲蚌寺有僧众近万人,是当时西藏地区规模最大的寺院。全寺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具有藏族宗教建筑艺术的特色。现在寺内的主要建筑有措钦大殿、洛赛林扎仓、德央扎仓、甘丹颇章、甲央拉康等。这些建筑多为明清两代陆续修建的。

大昭寺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为佛殿),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赞干布建造,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与这座佛像有关。寺庙最初称“惹萨”,后来惹萨又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演化成当下的“拉萨”。大昭寺建成后,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才形成了现今的规模。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

罗布林卡

罗布林卡位于布达拉宫西侧约2公里的拉萨河畔,在藏语中意为“宝贝园林”,始建于公元18世纪中叶,是历世达赖喇嘛处理政务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夏宫。自七世达赖以后,历世达赖喇嘛均曾对罗布林卡进行扩建,其中以八世和十三世达赖进行的扩建规模最为宏大。八世达赖扩建后,使罗布林卡明显具备了园林特点。十三世达赖主要辟建了“金色林”,并在园林西部修建了金色颇章等建筑。罗布林卡的占地面积约为360万平方米。园内有植物100余种,不仅有拉萨地区常见花木,而且有取自喜马拉雅山南北麓的奇花异草,还有从内地移植或从国外引进的名贵花卉,堪称高原植物园。

生态价值

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各大城市中幸存的最大天然湿地。该湿地在调节拉萨气候,吸尘防沙,美化拉萨市区环境,增加市内空气湿润程度和补充氧气,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拉萨市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此外,拉萨属于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拉萨市区内除有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外,还有哲蚌寺、大昭寺、罗布林卡等历史文化古迹。所以,对该湿地的保护不但具有环境意义,而且具有社会意义。由于该地区自然环境独特,生物物种资源丰富,又位于城市内,因此在地理学、气象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以及旅游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开发优势。

保护区荣誉

2017年9月8日,根据《国家湿地旅游示范基地》行业标准,经各省推荐和全国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专家组评定,确定为首批10家国家湿地旅游示范基地。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4 闽ICP备2021002821号-2 yunhuoche.com 火车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