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汉书遗址

更新时间:2024-04-28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第五批(青铜时代)
所在地/隶属
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月亮泡镇

简介

位于大安市月亮泡镇的汉书遗址,1974年5月和2001年6月经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和吉林大学历史系联合考古队进行两次发掘,发掘面积为2000多平方米,发展了多处半地穴式房屋、窑穴和墓群遗址,并出土了大批石器、陶器、骨器等文物。汉书遗址被誉为吉林省“露天博物馆”和“地下文物仓库”。2001年该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东北地区青铜时代的代表性文化遗存。

近年来,雨水冲刷和月亮湖水侵蚀,对遗址构成直接威胁,亟待加强保护。大安市对汉书遗址保护工作极为重视,先后投入资金制作了遗址界碑、保护标牌,还对遗址进行了修缮。在此基础上,他们于2013年会同中国中建集团编制完成了《大安市汉书遗址月亮泡南岸台地保护规划(2014——2030年)》。根据此规划,拟分三期做好汉书遗址保护利用工作。

根据该遗址的地层和文化内涵,其下层称为“汉书一期文化”(文化年代相当于中原的西周时期,属青铜时代文化);其上层为“汉书二期文化”称(年代下限相当于西汉)。将该遗址命名为“汉书文化遗址”。

汉书一期文化居民较广泛地使用了青铜器,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当时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或一夫多妻制。已迈向了阶级社会的门槛,其年代相当于中原的西周时期。

汉书二期文化遗物相当丰富,有陶器、骨角器、石器、青铜器及少量铁器。当时人民已过上了定居生活,农业、渔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制陶业也有了相当发展和进步,并且出现了原始纺织业。汉书二期文化年代下限相当于西汉,其族属可能是当时活跃在松嫩平原的夫余族。

青铜时代至铁器时代遗存。位于大安市月亮湖镇汉书村(端基屯)东北约l公里月亮湖南岸的一个隆起的黄土崖上。东、南两面是次减的缓坡;西、北两面紧贴月亮湖,因湖水常年冲刷,形成一高4~20米的断崖。根据汉书遗址的地层和文化内涵,区分为汉书一期文化和汉书二期文化。有代表性的汉书一期文化陶器为泥质红褐陶,器形为筒形深腹罐,罐上饰有复合篦齿纹图案,青铜扣、铜环、铜针及动物形铜牌饰,已进入了青铜时代,相当于中原的西周时期,其族属应为秽貊族。汉书二期文化有房址和窖穴。文物相当丰富,有陶器、骨角器、青铜器及少量铁器。陶器颇具特点,既有生活用具,又有生产工具。其年代下限相当于西汉,其族属是当时活跃在松嫩平原的夫余族。该遗址为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遗物并存的遗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  汉书遗址位于大安市月亮泡镇汉书村北,面积约为490万平方米。遗址文化内涵极其丰富,1974年5月和2001年6月,省文物工作队和吉林大学历史系联合考古队在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发掘面积为2000多平方米,发现了多处半地穴式房屋、窑穴和墓群遗址,并出土了大批石器、陶器、骨器等文物。汉书遗址被誉为吉林省“露天博物馆”和“地下文物仓库”。2001年该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东北地区青铜时代的代表性文化遗存。

人们都熟知中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周的青铜器时代,却很少有人知道,吉林省西部的古代居民也留下了灿烂的青铜文化———汉书遗址。

位置

位于大安市西北约35公里的月亮泡镇汉书村村东北约一公里的月亮湖南岸,有一处隆起的小土岗,土岗的西、北两面由于常年受洪水的冲刷,形成了十几米高的陡峭断崖。崖下是被冰雪覆盖的宽阔湖面,崖上的土岗连着一望无际的农田,当地人称遗址为北岗尖。这就是汉书遗址所在地。

历史

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汉书村的农民在土岗上种地时就经常能刨出一些陶器的残片。1974年的春天和2001年的夏天,吉林省考古研究部门对汉书遗址进行了两次局部发掘。大量的房址、窖穴、墓葬等遗迹,陶器、青铜器、铁器、石器、骨器、青铜陶范等遗物随之出土。根据遗址的地层和文化内涵,分为两种互相叠压的不同时期的文化层。下层汉书一期文化已经进入青铜器时代,年代相当于中原的西周时期。上层汉书二期文化的年代相当于战国至西汉时期。

一期文化

汉书一期文化以土坑墓为代表。内置3个人的头骨和零乱且有缺失的肢骨,属二次葬。经头骨鉴定,1人为40岁以上的男性,另两人均属20岁左右的女性。随葬品有陶罐、铜扣、铜片等。其它几座墓葬,一般都有青铜器,如铜扣、铜环、铜刀、铜针、动物形的饰品等。这说明汉书一期文化的居民已经广泛使用了青铜器,进入了青铜器时代。

二期文化

汉书二期文化的遗存为房址和窖穴。共发掘出房址20处,均为半地穴式。在一较典型的房址中,室内正中有一灶,灶的四周有柱洞12个。靠西墙有一窖穴,呈袋形。居住面有一层炭屑,还有被烧成木炭的木柱、20多件陶器及一些炭化的粮食作物和鱼骨。研究者认为,此房址曾遭火灾。在地层堆积和遗迹中,鱼骨、鱼鳞堆叠混杂,俯拾皆是。大量陶网坠的发现,表明当时的渔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规模的聚落建筑,标志着人类穴居生活的消亡。汉书文化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文明的社会阶段。

遗物比较典型的有四大类:陶器、石器、骨器、青铜器。

汉书二期文化的陶器既有生活用具,也有生产用具。生活用具从器物类型来看有鬲、壶、罐、钵碗、杯、支座、船形器等。质地多为泥质红褐陶。主要纹饰有绳纹、按压纹、锥刺纹,还有饰以“红衣”的彩绘。生产用具以陶网坠为多,还发现了50多件浇铸青铜器的陶范。制陶业是当时人类社会由不稳定的游牧业向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迈进的标志。

出土的石器主要用于农耕生产,如石斧、石锛、石锤、铲形器等,说明当时已经形成了较有规模的农耕生产部落。

在二期文化中也发现了较多的带孔骨片。这种骨片可能就是甲衣的附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军事活动的频繁。

二期文化层还发现了銎形斧和刀等铁器。銎形斧的形制与战国秦汉时期华夏———汉族使用的同类器物一样,反映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对古代汉书居民的影响。

距今四五千年,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拥有了出色的制陶技术,齐家文化出现了很多小型的青铜器,虽然人们还都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但是黄土高原上的先民已经学会了打窖洞。据研究,大约在距今4000年前后,中国经历了一个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期。先民为了躲避灾难,纷纷迁徙,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不约而同来到了中原。为了争夺生存空间,各部落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战争像一只硕大无比的手,把各部落糅合在一起,形成了华夏族。各地的新石器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华夏文明。从此,中国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大约也在那个年代,嫩江流域的一支部落为了躲避滔滔洪水,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这个江畔向阳的小土岗。看着岗下湛蓝的江面,心里涌动着无限的憧憬和希望。人们跑下土岗,只见岸边花草萋萋,江水清澈见底,鱼儿不时蹿出水面,形成圈圈涟漪。男人们用箭镞和渔网猎起肥硕的大鱼,女人们搬出了陶鬲、陶罐。

自从有了人烟,小土岗便失去了平静。树木年复一年减少,房屋和耕地一片片增多,制陶和冶金的炉火越烧越旺,部落之间的厮杀声也时时响起。

汉书遗址出土晚的是一个魏晋时期的墓葬。也许从那时开始,打井技术已经普及,农业取代了渔猎,人们可以远离水域而选择更新更美的生存空间。于是,自然环境极度退化的小土岗便逐渐萧条。

2001年,“汉书遗址”被定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秽貊人的乐园

大安市月亮湖南岸的汉书文化遗址,为中国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地原名端基屯,为纪念革命烈士骆汉书,于1958年改名“汉书村”。距今3000年前的青铜时期,这里聚居着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之一的秽貊人。秽貊人在洮儿河与嫩江相汇处的汪洋大湖边,捕鱼狩猎,植谷训畜。部落里充满了团结和欢笑,半地穴房屋中飘出缕缕炊烟……大自然提供了取 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存资源。人们在“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的乐园中繁衍生息着。 到了汉代,秽貊人的后裔子孙以吉林市西团山为中心建立了夫余国。靠着所占有的富蔗之地养马、畜貂、产五谷而闻名于世。据史书记载,汉初建立的夫余国前后长达七百余年,在中华多民族大家庭的史册中留下了闪光的一页。

1974年和2001年吉林大学专业考古队、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对遗址进行发掘。发掘出半地穴式房址、灰坑、窑穴等遗迹及大量的兽骨骼、陶器、青铜器以及刀、环、扣、羊牌饰等遗物。其中尤以几何纹陶器和陶鬲具特色。陶器上 刻有几何纹、绳纹、附加纹、锯齿纹、方格纹、仿桦树皮纹等,并组合成羊、马、驼、蛙等图案。这些反映了居住在汉书村一带的古代先民的智慧,创造的不仅是生活用具,也是具有一定价值的艺术品。部分饰件制做相当精美。充分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的富足温馨和丰富多彩。 久远的历史沉淀,构成了汉书遗址厚重的文化底蕴。游人至此,在饱览了月亮湖绮丽的风光和聆听了优美动人的传说之后,再来寻觅一番古代先民秽貊人的足迹,更有一番情趣与沉思。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4 闽ICP备2021002821号-2 yunhuoche.com 火车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