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 公交换乘
  • 公交路线
  • 公交站点

黄龙洞遗址

更新时间:2024-04-27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第七批(旧石器时代)
所在地/隶属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香口乡黄云铺村

基本介绍

遗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香口乡黄云铺村,是旧石器时代的古遗址。黄龙洞地理坐标为 110°13′04.3″E, 33°07′62.8″N, 海拔约601 m. 黄龙洞处于秦岭东段南麓丘陵山地, 发育于古生界寒武系中统岳家坪组的石灰岩地层, 该组地层在黄龙洞附近表现为黑色中-薄层层状泥质灰岩和含碳泥质灰岩. 该区在地质构造上属南秦岭-印支褶皱带东段, 地貌以中、低山和盆地为主, 地势起伏变化大, 山坡陡峻, 沟壑纵横. 黄龙洞为大型管状溶洞, 洞穴平面主轴近东北-西南向. 洞口原始宽度约 27.8 m, 高约11 m. 现初步探明洞穴水平深度约400余米(未到尽头), 宽度11~117 m. 洞口朝向东北, 洞口前有发源于秦岭的大水河(汉江支流), 洞口高出河水约7.8 m. 洞口前是顺大水河发育的狭长平川, 洞穴后是绵延的黄龙山(主峰1277 m). 洞内原生堆积深厚, 堆积物顶部普遍发育钙板层. 堆积物在洞口处位置较低, 向洞里逐渐抬升, 与洞穴顶部间距渐小. 堆积物结构简单, 自然分层较清楚, 自上而下可划分为5层。

(1) 顶钙板层: 乳白色或棕黄色, 大多结构致密、纯净, 局部不纯净者结构疏松. 在洞内分布比较普遍, 厚约2~ 28 cm;

(2) 粉砂质黏土-砂砾层: 粉砂质黏土与砂砾呈“同层异相”: 靠洞口的堆积为含黏土基质的砂砾, 向洞内则砂砾逐渐变少、砾径渐小, 在洞内深处转变为粉砂质黏土. 洞内地势较高处该层缺失. 无包含物. 厚1~201 cm;

(3) 红色粉砂质黏土层: 层内间续发育2层薄钙板, 钙板呈局部、断续发育, 棕黄色. 钙板层下方局部发育有孤立的石笋, 与钙板层无直接连接. 本层厚58~101 cm;

(4) 石灰岩风化物堆积层: 结构较松散, 主要为石灰岩风化角砾和风化残余黏土基质等. 无包含物, 厚41~66 cm;

(5) 棕红色粉砂质黏土, 结构较紧密, 无包含物, 厚18~26 cm。

2013年5月 ,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景观

动物化石

黄龙洞出土动物化石1700余件, 经初步鉴定为11目50种.

(1)灵长目﹕硕猕猴、猕猴、灰叶猴 (2) 十足目﹕重石束腹蟹 (3) 无尾目﹕蛙 (4) 食虫目﹕微尾、刺猬 (5) 翼手目﹕普氏蹄蝠、大马蹄蝠、马铁菊头蝠、皮氏菊头蝠、大耳菊头蝠、印度假吸吸血蝠、鼠耳蝠、白腹管鼻蝠 (6) 兔形目:鼠兔 (7) 啮齿目:苛南绒鼠、变异仓鼠、灰鼯鼠、红白鼯鼠、赤腹松鼠、侧纹岩松鼠、毛耳鼯鼠、华南豪猪、中华竹鼠 (8) 食肉目﹕云豹、最后鬣狗、豺、狼、猪獾、果子狸、大熊猫巴氏亚种、黑熊、柯氏西藏熊、华南虎、野猫 (9) 长鼻目﹕东方剑齿象(10) 奇蹄目﹕中国犀、基氏贝尔格犀、华南巨貘(11) 偶蹄目:野猪、香麝、赤麂、獐、水鹿、梅花鹿、青羊、羚羊、苏门羚。

该动物群包含一定数量的更新世绝灭种动物, 如硕猕猴、变异仓鼠、最后鬣狗、大熊猫巴氏亚种、柯氏西藏熊、东方剑齿象、中国犀、华南巨貘等, 同时也有较多现生种, 如云豹、豺、狼、猪獾、果子狸、野猪、水鹿、梅花鹿等。 动物群组合具备更新世中、晚期的时代特点, 总体面貌表现出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特征. 动物群生态反映该遗址是以热带、亚热带森林环境景观为主, 如动物群中发现有低地密林、热带雨林以树栖生活为主的云豹、长绿阔叶林带生活的毛耳鼯鼠、及数量较多的菊头蝠等. 菊头蝠是典型的森林性动物, 并且只在大片森林环境下适宜生存, 因此又被动物学家称为森林环境的标志. 动物群中也有具山地特征的动物和以秦岭为分布中心的区域性动物, 前者如苏门羚、青羊等. 后者如苛南绒鼠等. 黄龙洞动物群反映出该遗址处于秦岭南麓的自然区位特点, 并且还表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秦岭山区(高度)在黄龙洞古遗址时期已经具有规模。

人类化石

发现的人类牙齿化石共 5 枚, 分别为下颌左侧第二或第三臼齿、下颌右侧第二臼齿、上颌左侧犬齿、下颌右侧第一或第二门齿、上颌左侧第三臼齿. 这些牙齿呈白色或黄褐色, 有一定程度的石化. 除左上颌第三臼齿齿冠咬合面磨耗较轻, 可能代表着年轻个体外, 其余4枚牙齿磨耗均较严重, 属于壮年以上的个体. 初步观察显示下颌门齿舌侧面呈明显的铲形, 但无常见于直立人的齿结节和指状突. 与迄今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古人类牙齿测量数据对比, 黄龙洞牙齿尺寸比以周口店为代表的直立人牙齿要小, 处在晚期智人牙齿尺寸变异范围之内. 结合洞穴时代、动物群及年代测试结果综合分析, 在黄龙洞发现的人类牙齿代表着晚期智人,建议简称“郧西人”。

石制品

试掘共发现古人类制作和使用的石器及其副产品22件. 这些人工石制品多为古人类制作石质工具所产生的断块和石片. 经加工成型的石器包括刮削器、砍砸器、手镐和石锥. 刮削器共5件, 是数量多的器类, 原料选用脉石英和燧石, 系将石片薄锐的边缘用石锤打制出锋利的刃口, 以供刮削、切割之用. 手镐3件, 原料为质地较粗的粉砂岩、火山岩和变质岩, 原坯为卵石块, 系将一端打制出突起而厚钝的尖刃, 以利挖掘. 其中2件制作精良、规范, 在尖部从卵石原有的弧面上向一面加工成可供使用的尖刃, 相对一端则敲打变钝, 适宜抓握, 持握手中舒适而适用. 石锥只有1件, 用脉石英石片制成, 加工出的两条薄锐的刃缘交汇成龟首状的短而钝的尖刃. 1件砍砸器系用碧玉裂片制成, 在多个边缘有加工和使用的痕迹, 修整随意、粗糙. 此外, 1件原型为卵石的石锤上出现一个集中分布细碎疤痕的凹陷区域, 显系砸击生产石片和敲砸坚果所致; 几件石片和断块上有不规律的疤痕, 应是未经加工而偶尔被作为工具使用的结果。

目前该遗址出土的人工石制品还很少, 因而难窥古人类的石器技术全貌. 从有限的材料来看, 古人在此采用了两种技术剥离石片、生产石器, 即锤击法和砸击法. 前者在中国旧石器时代被广泛采用, 而后者多出现在北方的遗址中. 该地点石器加工多简单、粗糙, 采用砾石作原料者占较大的比例, 一些石制品粗大, 显示南方砾石石制品的鲜明特点; 但加工成型的石器多为个体较小、以石片作毛坯的刮削器, 加之砸击技术的采用, 使该遗址的文化面貌又兼有中国北方的旧石器文化风格, 显示一种交融、过渡的属性. 石锤、石片、断块的存在表明古人类在遗址中从事过制作石器的活动, 而部分伴生动物化石上出现锋利的石器刃口切割留下的条痕, 说明古人曾在洞中使用石器, 消费过动物食物资源, 进而证明黄龙洞是一处史前人类生产、生活和消费的场所, 即所谓洞穴之家。

历史沿革

宋人乐史在其地理名著《太平寰宇记·山南西道·商州·上津县载:“千人穴在县东七十里,穴口高阔三丈,深二百步,可容千人,中有石暗凝若乳,味甘治疾,常有石燕、鸟群,飞出入其中。”这是目前已知古籍中最早记载黄龙洞的。明代《郧台志》载:“黄龙山,山下有洞,祷雨多应”。

2004年5月, 在为配合高速公路建设进行的文物调查中, 本文第一作者在湖北省郧西县黄龙洞发现了哺乳动物化石. 在6~8月和11~12月两次试掘中, 共有5枚人类牙齿化石、20余件石制品和大量动物化石被发掘出土. 初步动物群分析、石制品研究和年代测定显示这是一处更新世晚期古人类遗址, 对研究中国及东亚地区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和现代智人起源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4 闽ICP备2021002821号-2 yunhuoche.com 火车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