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洋县政府网

中  文  名:沙洋县政府网

官        网:http://www.shayang.gov.cn

地        址:沙洋镇

车牌:鄂H

区号:暂无

政府网简介

  沙洋县所属湖北省,位于汉江之滨,江汉平原西北腹地。地处东经111°51′至112°42″,北纬30°23′至55′之间,与江陵、天门、潜江、当阳、钟祥、掇刀等县、市、区接壤,西北距荆门市区60公里,东南至武汉208公里,处襄阳、荆州、武汉、宜昌之中心地带。1998年12月,国务院批准沙洋撤区设县,沙洋遂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县之一。全县总面积2044平方公里,人口65万。沙洋,地处鄂中腹地,汉江下游。现辖五里铺、十里铺、纪山、拾回桥、后港、毛李、官垱、李市、马良、高阳、沈集、曾集、沙洋13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49个行政村、2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国土面积20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1万公顷。全县人口62.23万人。素有“江汉明珠”、“鱼米之乡”、“小汉口”、“湖北八大历史重镇”等美誉。如今,沙洋正面临着长江经济带(引江济汉工程)、汉江生态经济带及中国农谷、鄂中城市群等重大战略机遇,江汉运河通水通航,蒙华铁路、枣潜高速、沙洋中心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落地动工,沙洋的发展前景更加美好。地理环境编辑沙洋县位于汉江下游右岸,居江汉平原与鄂西北山区结合部,东临汉江,与钟祥、天门隔江相望;西濒漳水,与当阳毗邻;南滨长湖,与荆州、潜江交界;北靠荆山余脉,与掇刀接壤。地处东经111°51′至112°42″,北纬30°23′至55′之间。西北距荆门市区60公里,东南至武汉208公里,处襄樊、荆州、武汉、宜昌之中心地带。县城依江而建,规划城区面积19.86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12.6平方千米。沙洋地处江汉平原西北部的湖区和荆山余脉东南的山岗丘陵地带,由西北向东南呈缓慢倾斜,区境东东西最大横距62.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59.2公里。最高处为马良山,主峰海拔155米;最低在长湖底最深处,海拔27米。属北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气候适中,年平均气温16.1℃,年平均日照时数1953.8,无霜期269天。区内西北部为丘陵龙岗状地形,其岩性为湖相沉积棕黄色、黄褐色粘土,呈酸性和微酸性,耐压力1.0公斤/平方厘米左右;南部为汉江堆积阶地,属汉江平原地域,其岩性为亚粘土、砾土、粉沙和粘土,呈微碱性,耐压力1.0公斤/平方厘米,东部主要为汉江堤防外滩地带的河漫地。

  自然资源编辑沙洋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水源充沛。境内有大小河流25条,湖泊24处,可供养殖水面30万亩。这里以盛产水稻、棉花、油料、鲜鱼著称,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双低油和水产品生产基地。沙洋土地肥沃,农副土特产丰富,主产水稻、小麦、棉花、油菜、花生、蔬菜、水产品、畜禽等。是全县商品粮基地,全国“双低”油生产示范县。全县水产品产量排全省第三位。境内已探明的主要矿种有黑色金属(铁帽)、有色金属(铜)、非金属(蓝铁)、建筑材料(石膏、石灰岩、粘土、硅质水泥原料、红土)、天然气等。东南部地区地下蕴藏着较丰富的盐化矿物和石油等10多种资源。

  行政区划编辑2005年底,沙洋县辖13个镇。共有29个居委会、250个村委会。县人民政府驻沙洋镇,沙洋镇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15万(含沙洋监狱管理局及所属监狱),流动人口7万。人口民生编辑2012年末全县总人口(户籍人口)62.23万人(其中沙洋监狱管理局3.37万人)。2012年全县出生人口5968人,人口出生率9.99‰;死亡人口3568人,人口死亡率5.87‰,人口自然增长率4.12‰,比上年上升0.2‰。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06元,增长13.7%;农民人均纯收入9164元,增长13.9%。年末全县各类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床位1860张,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数13个,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6400人。

  经济编辑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178.74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48.94亿元、78.00亿元、51.80亿元,分别增长5.8%、17.9%、13.9%。

  三次产业结构27.4∶43.6∶29.0,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比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上升1.9个百分点和上升0.2个百分点。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6%,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7%。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15.3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6.77%。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6.8%。年内新增城镇就业人员6258人,安置城镇下岗失业人员115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2%。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22.51万亩,比上年增加9.52万亩;棉花种植面积90016亩,减少31123亩;油菜籽种植面积57.32万亩,减少5.19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7.29万亩,增加2.74万亩。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总产量69.47万吨,比上年增加3.01万吨,增长4.5%;棉花总产量1.01万吨,减少0.13万吨,下降11.5%;油料总产量12.61万吨,增加0.11万吨,增长0.9%;蔬菜产量39.18万吨,增加0.62万吨,增长1.6%;水果产量2.40万吨,增加0.28万吨,增长13%。全年造林面积11740亩,比上年增长44.84%;木材采伐量15101立方米,下降39.84%。全年生猪出栏88.64万头,比上年增长6.5%;家禽出笼1450.6万只,增长6.8%;肉类总产量11.14万吨,增长22.3%;禽蛋产量4.1万吨,增长1.4%。全年水产品产量17.03万吨,增长3.5%。

  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新增规模企业20家,净增加17家,达到131家。131家规模企业实现工业工业总产值217.17亿元,同比增长29.8%;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6.16亿元,同比增长23.6%。全县工业总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61家,全年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83.1亿元,占全部规模企业的总产值83.4%。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8.85亿元,同比增长30.0%;实现利税5.72亿元,同比增长14.6%;实现利润4.28亿元,同比增长15.4%。全县具有三级以上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8家,全年共实现建筑产值3.5亿元,同比增长25.0%;实现利润1126万元,同比增长8.0%。全年实现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5.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1%,其中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0.26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1.94亿元,比上年增长45.5%。其中,城镇5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75.78亿元,同比增长39.1%,农村500万元以上投资6.92亿元,同比增长20.0%;房地产投资3.91亿元,同比增长15.0%;实现农村私人投资8.1亿元,同比增长9.5%。

  内外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0.65亿元,同比增长17.4%。其中,限上实现零售额14.9亿元,同比增长12.3%;批发业实现销售11.6亿元,同比增长17.06%;住宿和餐饮业现实销售额9.1亿元,同比增长31.9%。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增长36.7%,服装鞋帽、针纺织类零售额增长25.9%,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增长36.6%,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增长51.6%。全年实现外贸出口总额6463万美元,同比增长17.1%;实现招商引资总额82.76亿元,同比增长141%;直接利用外资2521万美元,同比增长17.2%。

  财政金融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56188万元,同比增长35.1%。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1954万元,同比增长38.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29706万元,同比增长29.2%;非税收入12248万元,同比增长53.0%。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3.01亿元,比年初增加14.23亿元。其中,单位存款3.47亿元,比年初增加4.52亿元;个人存款84.31亿元,比年初增加11.06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2.79亿元,比年初增加10.2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26.74亿元,比年初增加3.46亿元;中长期贷款17.54亿元,比年初增加6.38亿元。在短期贷款中,个人贷款及透支5.12亿元,比年初减少1.72亿元;单位普通贷款及透支18.07亿元,比年初增加2.42亿元。

  教育文卫编辑年末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31所,其中职业高中1所、普通中学18所、小学54所、幼儿园58所。年末在校学生数45273人。全县专任教师数4548人。年末全县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60万册。年末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100%,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84.37%。

  沙洋县年末全县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65个,其中县级综合医院3所(含监狱管理局总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中医院、卫生监督机构、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各1所,民营医院2所,乡镇卫生院13所、卫生分院4所,村卫生室(站)263个。实际在岗职工2145人(不含监狱管理系统),其中,取得执业医师资格606人、执业助理医师资格178人、执业护士558人;有乡村医生554人,取得执业医师资格2人,执业助理医师资格62人。全县卫生机构床位数1620张。

  文化编辑沙洋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国最早的县级政权——权县所在地。这里古墓、古寺、古城等文物古迹众多,举世闻名的“郭店楚简”及“中国第一古湿尸”就出土于此。沙洋是“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黄歇和楚国著名大将养由基的故乡,三国“刘关张”、唐朝尉迟恭、南宋岳飞等历史风云人物先后在此征战沙场。

  沙洋的由来

  沙洋县位于鄂中腹地,居江汉平原与鄂西北山区结合部,东临汉江与钟祥、天门隔江相望;西濒漳水,与当阳毗临;南滨长湖,与江陵、潜江交界;北靠荆山余脉,与荆门的掇刀、东宝接壤。境内水陆交通便利,207国道(古为荆襄古道)、汉宜、荆潜(古称汉阳道)省道、襄荆高速公路横穿县境,荆沙铁路、江汉航线贯穿全境,千里汉江依县城而过,这个“得水独优”、“得中独厚”的地理优势,使沙洋历史以来就是“舟车九达,水陆交通,实荆襄堂奥,秦、宛、湘、蜀之要津”(《荆门州志》)。

  唐以前,沙洋并无明确的地名,一直只是汉江边上的一个渡口,名汉津渡,后逐渐形成渡口集场。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唐朝大将、时任荆州路总管的尉迟恭为御敌安民,在沙洋城区的黄家山南三眼桥一带(有说在琼台山上)修建了城堡。

  古时候,汉水流过沙洋并不是如今的走向,五代前,汉水没有稳定的河道,古汉水的流向是由琼台山(现五一路)向西经何家嘴(现市汉江堤防管理处)绕黄家山(现沙洋中学)南流新城。后随着沉积物加积,河床抬高,逐渐东移,北起黄家山,南至汉水北岸的地带逐渐形成了约二平方公里大小的沙滩。

  从尉迟恭所筑城堡的方位看,与汉水和黄家山正好成正北、正南向,因此尉迟恭将城堡取名叫“沙阳堡”。何时演变成了如今的“沙洋”二字却无从考证,也无须去考证。但沙洋的地名是因此而来。

  三次建市

  沙洋历史以来就是鄂中地区主要的物资集散地,川鄂豫陕商品流通中心,素有“小汉口”之称。历史上曾三次建市。

  一是抗日战争前(1928年--1938年)。这一段时间,沙洋虽属荆门县管辖,但由于沙洋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商业贸易,国民党湖北省政府一直把沙洋列为县、市单位,省直的公安、银行、航运、堤工等单位都在沙洋设立了办事机构,特别是在统计省内重要市镇基本情况时,都把沙洋与汉口、沙市、宜昌、樊城、老河口、新堤、武穴一起并列为湖北省八大重要市镇,与荆门县同时分别上报各种资料。

  二是解放前夕。(1949年1月--9月)。1948年5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汉江三分区部队攻克沙洋。国民党区、镇公所逃亡,新政权还未建立,沙洋处于无政府状态,仅靠商会维持局势,同年年底,由共产党领导的荆南县政府开始在沙洋活动,1949年初,由共产党领导的江汉行署在沙洋正式建市,4月挂牌,市长乔万祥,同时荆南县政府迁往沙洋挂牌于同一条街上(现工农街)。但未过多久,当年9月,根据湖北省委的决定,荆南县、荆钟县、沙洋市撤销,恢复荆门县建制,沙洋设区,属荆门县管辖,辖镇周围数十里各镇,翌年2月改建沙洋镇。

  三是解放以后。(1959年12月--1961年7月)。1959年底,经国务院批准,沙洋镇与沙洋农场管理局合并,成立县级沙洋市(1959年年底内部通知,1960年11月见报),脱离荆门县管辖,隶属荆州专员公署。下辖汉江(沙洋镇)和李市两个人民公社。沙洋市1960年初开始组建,一季度末开展工作。市政府办公地点就在现沙洋监狱局招待所旁。1961年7月,因国民经济发生暂时困难,国务院决定沙洋市下马停建,撤市复镇,回归荆门县管辖。

  古权国

  马良镇原属古权国,是公元前12世纪至前11世纪,商王武丁的后裔在汉水西岸建立的一个小国。权国以古权水得名。郦道元的《水经注》注曰:“水出章山东南流,径权城北,古之权国也”。到公元前8世纪末,楚武王伐随前,公元前740年,权国被楚国吞并征服,楚武王把兼并得来的权国改为县(中华第一县)以便集中统治并任命其叔斗缗为权尹,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县长官。一改过去分封制度为国君委派县尹制,建立直属楚君的县行政机构。后来,斗缗恃势,认为自己是楚国原国君若敖的儿子,又是楚国大夫斗伯比的哥哥,不甘心听命楚武王的摆布,便发动权国遗民叛乱,被楚武王派兵镇压处死。平定叛乱后继续设县,为防止权国遗民造反并将权城迁于那处。对这一历史事件《左传》鲁庄公十八年曾有详细记载:公元前676年初,楚武王克权,使斗缗尹之以叛,围而杀之,迁权于那处,使阎敖尹之。后来,巴国攻打楚国,占领那处,阎敖弃城游涌南逃,楚文王杀了阎敖,阎敖家族便起来反抗。灭其三族。古权国在商代已是人烟稠密、物产丰富、人文荟萃、交通便利之地,军事上进可攻、退可守,权国在马良存在有400多年的历史。1992年7月,市博物馆在马良棉花露天货场挖掘出一古墓,出土了一批青铜宝剑、玉翠环等兵器和日常用品(陶器)从精良制作工艺上判断可证明当时的繁荣。唐武德四年设基州,七年州废置章山县。从商王武丁的后裔建权国开始,马良镇至今已有3200多年的历史。其城墙遗址在现马良棉花厂一带。

  考古文化

  中国第一古尸1994年沙洋县纪山镇郭家岗一号楚墓出土一具战国古尸,比长沙马王堆西汉

  古尸和江陵凤凰山西汉古尸早100余年,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古尸”。

  这具古尸为女性,身高1.60米,死时年龄70-75岁,AB血型,入葬年代距今2300余年。古尸出土时身体上包裹有大量丝织衣物,网络状的纹理清晰可见,用手拉,还有一定的强度。古尸外观形态保存完整,只是因为脱水而有些干瘪,皮肤坚韧,呈乌褐色,还有一些毛发。经解剖,体内组织及脏器保存良好。在其肠内,还检测出人体寄生虫的虫卵,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虫卵的形态和大小都与新鲜虫卵近似,这一观察结果,把中国寄生虫卵的人体感染史提前了150余年。

  中国第一古尸所在墓葬规模不大,土坑竖穴带墓道,一棺一椁,随葬物品有铜、陶两类礼器,以及生活用器、丧葬用器和车马器。因墓葬处于纪山楚国古墓群,随葬品也不是很多,可以断定,死者生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并不十分显赫。

  中国第一古尸的发现,为战国时期的人体防腐技术提供了实例。考古学家通过马王堆和凤凰山西汉古尸的研究表明,深埋、密封和棺内液体共同构成了古尸保存的重要条件。郭家岗战国古尸也具有相似的条件。所在墓坑深近7米。椁内四周及顶填充青灰泥和五花土,封闭严密,棺内缺氧,抑制腐败菌生存。由于古尸所在墓葬曾被盗,遭受了破坏,致使保存尸体的地下环境不复存在,下葬时是否使用防腐剂,就不得而知了。古尸现保存在荆门市博物馆珍宝馆,为镇馆之物,水晶棺里充满了防腐剂,但并不妨碍人们观看。郭店楚简1993年10月,考古人员在发掘沙洋县纪山镇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时,从墓中酱黑色的淤泥中发现了一堆散乱的竹片。工作人员立即将竹片密封,后聘请专家对竹片进行还原处理,发现这些散乱的竹片居然是先秦时期的“简书”,上面刻写着道家和儒家的重要文献。经过专家长达5年的悉心整理和逐字释读、考证、编连,证实这批竹简共804枚,其中字简730枚,共计13000多个汉字,上面记载的文献大多为首次发现,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是我国一次性出土数量最多、保存最好、内容最丰的一批楚简,这批竹简为先秦时期的16部道家和儒家典籍,距今2300余年,其中《老子》(甲、乙、丙)是现存最早的《老子》版本。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曾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焚书坑儒”运动,除秦国典籍外,其它各国典籍均被焚烧,儒生被坑杀。自此,社会上再也见不到包括楚国在内的其它各国的典籍了,特别是楚国典籍基本空白。郭店楚简因在战国中期已深埋于地下,故逃过了这次劫难。如今,一次性就出土16部先秦典籍,犹如一颗巨型炸弹的爆炸,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竹简内容的思想性、学术性引起国内外学者有关注和重视,在国内外掀起了一股郭店楚简的研究热潮,美国、日本、加拿大、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纷纷成立了研究郭店楚简的机构,多次召开了郭店楚简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德国著名汉学家瓦格纳教授称“世界上只有1947年埃及出土的大批基督教的佚书可与郭店楚简的出土相提并论”。2003年1月,荆门成立了郭店楚简研究中心。

  老子与道家

  惠王昭王时代是楚国思想界的早春二月。大约与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同时,老子创立了道家学说。当时,儒家代表了北方的学术主流,道家代表了南方的学术主流。春秋、战国之际,被称为“老子”的学者不止一位,其一为李耳,其二为老莱子,其三为周太史儋。其中老莱子为楚人,这里就着重讲讲老莱子。老莱子乡贯不明,相传晚年隐居蒙山,其地在今湖北省荆门市。归隐之前,曾在楚国靠北居住。相传孔子在去楚国途中曾经向老莱子请教过问题。他的思想属“言道家之用”虽然谋求的不是治国之道,但仍有一定关注社会的内容。老莱子消积、无为的一面。老莱子不愿“受人官禄、为人所制”,隐居山林。楚惠王五十年(公无前479年)发生“白公胜之乱”,继而陈国南侵,为避乱世,他携妻子逃至纪南城北百余里的蒙山之阳,楚惠王自驾车前往,迎接老莱子到郢都出任官职,辅助国政。他谢绝说:“我本是一个山野之人,不想参与也没有能力过问国事。”为避免楚惠王再来聘求,他弃去茅舍,渡过长江,至江陵江南地区栖身,过着的隐居生活。

  旅游编辑景点景区

  沙洋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境内包山楚墓、楚庄王墓等楚墓群连绵分布,举世无双的“郭店楚简”,震惊中外的战国古湿尸,均出土沙洋,2009年在沙洋出土的严仓楚墓群中发现了大量的竹简、兵器、铁器、漆木竹器、残片等珍贵文物,堪称“楚文化地下宝库”。沙洋在历史上也是人才辈出,既是楚国名相孙叔敖、“百步穿杨”神箭手养由基的诞生地,也是“战国四公子”之一、楚国令尹春申君──黄歇的故乡。沙洋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刘备与曹操南征大军大战长坂后“斜趋汉津”于此,南宋名将岳飞、边居谊在此筑城抗金,血洒疆场,留下千古英名。悠久的历史、杰出的人物、丰厚的沉淀,使沙洋放射出深邃而典雅的人文光芒。2012年3月举办中国农谷·荆门(沙洋)第五届油菜花旅游节。纪山楚国古墓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纪山镇西部。整个墓群保护面积50平方公里,涵盖纪山镇的6个村和1个居委会,有尖山、郭家岗、大小薛家洼等24处墓地,其中有封土堆的墓葬273座,无封土堆墓葬不计其数。楚建都纪

  郢近400年,历经王室20余代,纪山作为楚国首都的近郊,王室及家族、贵胄故后均葬于郢都的郊区,因此,纪山成为楚国王室家族的公墓区。在纪山镇区域内已登记在册的378座古墓中有两处大冢特别引人注目:一处是位于大薛家洼墓地的楚王陵,该墓地正南处排列着两座高10米、直径70余米的大冢,大冢北面整齐排列着40座小冢,东西有宽阔平坦的“祭坛”,考古专家认为此冢为王陵;另一处是位于金牛村的金牛冢,冢高11米,直径75米,是纪山楚墓群中现存封土最大的冢,根据考古专家勘探,墓主身份至少在令尹(相国)以上。20世纪末,文物部门抢救性发掘了一批墓葬,出土漆画《迎宾·出行图》、“郭店楚简”、战国女尸等一大批珍贵文物。2002年10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全委会和国家文物局提名,纪山楚墓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纪山寺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AA级景点。纪山寺

  坐落于纪山之颠,始建于隋开皇年间,初取名红梅寺,后更名长眉寺,又名白雀寺。唐朝初年,由尉迟恭改建并更名为纪山寺,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寺庙建成后,曾多次毁于战火或遭受劫难,又多次重修。如今的寺庙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占地125亩,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寺后殿为砖木结构,高6.9米,由58根杉木支撑中梁和多根檐梁,其中最粗的木柱直径达1米。后殿门前有玉皇阁,被4根石柱支撑,石柱上阴刻着两幅楹联。笔力遒劲,庄严肃穆。楚庄王墓位于纪山寺西北部的薛家大洼墓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楚墓中保存完好的墓葬之一。墓地在自然山岗上,经人工修筑而成,呈南北向。南端是两个高达11米、坟脚直径不下百米,远望象小山的大冢,北端是40个排列井然、大小相当,呈南北向四列分布的陪葬小冢。

  墓地由矩形台、祭坛、冢区和五级台阶构成,极为壮观,是至今楚墓中唯一独特的墓群。墓地树木茂盛,青翠欲滴,松涛阵阵,鸟鸣声声,野花簇簇,芳草萋萋,人入其中,恍若仙境。据《荆州府志》、《江陵县志》记载和现代考古论证,此乃楚庄王之墓。铁鞭古祠,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湖岸边的后港镇铁鞭村,始建于西汉,重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是座四合院式的建筑。后殿为典型的清代建筑,圆木立柱,排山木架,白墙黛瓦,飞檐翘角。祠内保存着嘉庆年间一张神案,案上陈列着铁鞭、钢刀、铁链。古祠大门左侧墙中石匾上,有咸丰十一年(1861年)维修铁鞭古祠镌刻的碑文。因三铁匠的雕像皆手执铁鞭,故名铁鞭古祠。

  沙洋黄歇冢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后港镇东南面8公里处的黄歇村,冢高12米、最大直径80米、周长200米,该村也因此冢而得名。墓主黄歇生于沙洋长湖之滨,是战国晚期楚国令尹(宰相),为相20余年,又名春申君,后为国舅李园所杀。为祭祀其亡灵,当地百姓在冢上建有黄歇庙,常年香火旺盛。沙洋五七干校,沙洋农场,即沙洋五七干校,是1966年5月7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给时任军委副主席林彪的一封信中提出,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亦工亦农、亦文亦武的革命化大学校。这就是著名的“五七”指示。1969年初,根据“五七”指示精神,全国人大、政协、最高人民法院、财政部、北京外国语大学、湖北省革委会机关、武汉大学等

  40余个单位,选中沙洋创办“五七干校”。已逝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社会学家费孝通、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张执一、“文坛祖母”冰心,原财政部长项怀诚等2万多知名人士、干部家属在这里劳动锻炼。1972年后,沙洋“五七干校”先后解散。保存完好的旧址有:位于小江湖监狱鸡鸣咀的“三高”(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公安部)“五七干校”;位于湖北省警官学校内的财政部“五七干校”;位于七里湖的北京外国语学院“五七干校”;位于范家台的1357干校(全国人大、政协、统战部、八大民主党派、工商联、社会主义学院)。

  名优特产

  蛋画

  蛋艺《楚国名人图》展示的是中国古代沙洋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楚国名人。分别是:楚武王、楚庄王、孙叔敖、黄歇、养由基、白公胜。作品精选非洲原生态鸵鸟蛋为材料,采用天然唐卡颜料和七彩金箔精心彩绘而成,工艺精湛,独具一格,自成一本,是友情馈赠,收藏之精品。米茶是沙洋人喜爱的夏季主食,得名于“食之裹腹,饮之解渴”。制作也很简单,将大米放在锅里置火中干炒,至大米发黄带焦时起锅,用清水淘洗后滤去水份,再放入锅里加清水旺火煮沸至大米开花,起锅自然冷却即成。米茶水色淡黄,香气浓郁,微甜不淡,略涩不苦,既可代替米饭,又具饮茶解渴作用,为夏季防暑降温佳品,气候愈热,食之愈爽。马良石头鱼生长于马良山潜伸汉江河底的石缝中,马良八景之一的“万石撑坡石鱼窝”就是指该鱼的出处。相传,在远古时代,百义与轩辕黄帝在今马良镇一带发生争战,一个用水攻,一个用石挡,打得难解难分。争战造成河流堵塞,洪水泛滥,大片良田被淹,百姓怨声载道。此事惊动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降旨派雷神劈山炸石,疏凿河道。长湖鱼糕以长湖白鱼为主料,掺合淀粉、蛋清、生姜等佐料等,摊成餠形,放进蒸笼,大火蒸制而成。洪森香米湖北洪森粮油集团有限公司(前身为荆门市洪森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12月,是一家集粮食、油料、饲料加工为一体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湖北省粮油食品工业十强企业。公司主导产品“洪森”牌大米和食用油,先后荣获中国绿色食品、有机大米、中国放心米、湖北省放心食油、湖北省名牌产品、湖北省著名商标等称号。小李子藜蒿产于沙洋县李市镇,又名蒌蒿、芦蒿、柳蒿、菊科蒿,属野生草本植物。沙洋地处江汉平原,土地肥沃,野生藜蒿长生不衰,人们历来有采集野生藜蒿为食的习惯,到明朝初期每年在清明节作为“贡品”进贡到南京。藜蒿含维生素、尼古酸、蛋白质等多种元素。在《神农本草经》中,藜蒿被列为野蔬上品,1993年藜蒿作为“菜篮子工程”在沙洋县李市镇大面积种植。每年阳春三月为藜蒿收获季节。藜蒿是人们喜爱的绿色保健食品,烹制的藜蒿青绿、脆嫩爽口,有开胃理气、神清气爽的功效,同时具有祛风湿、健脾胃、化痰、促消化、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交通编辑沙洋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东临汉江,与钟祥、天门两市隔江相望;西濒漳河,与当阳市毗邻;南滨长湖,与荆州、潜江接壤;北与荆门市东宝区及掇刀区相连。207国道、汉宜公路、荆潜公路、荆沙铁路、襄荆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长湖、汉江两大水系可沟通内河与长江航运。

  本地名人编辑养由基养由基,邓裔楚人,以善射著称。《战国策·西周策》记载“楚国有个叫养由基

  的人,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汉书枚乘传》记载:“养由基,楚善射者也,去杨叶百步,百发百中。”相传养由基祖居荆门州南古岭养家坪(今沙洋县拾回桥古岭村),历经西周春秋楚庄王、楚共王两个时期,是两朝元勋,为楚庄王、楚共王开疆拓土、成定霸业,立下赫赫战功。特别是在战役关键时刻出奇制胜,保驾护王,“一箭扭转局势”等传奇故事流传至今。其中,有史记载的故事两则。斗缗斗缗,江汉间人,公元前7世纪人,楚国权县县尹。原楚国国君若敖之子,楚大夫斗伯比之兄。楚武王灭权国,设县,使其尹之,直属楚国管辖,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地方县行政区划和县官。斗缗不服,据权邑叛乱,被武王围城镇压。朱震朱震(公元1072-1137年),字子发,沙洋人,北宋大臣,理学家,少时在东山书院攻读政和(公元1111-1117年)进士,状元及第,任县令、州官。朱震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受到宋高宗召见。胡作梅胡作梅(公元1653-1718),字修予,号抑斋,李市新城人,康熙大臣,文学家。兄弟四人皆为荆襄名士,人称“荆门四胡”。荆钟“金河诗社”组织者。胡作相胡作相,字代言,号约斋,康熙官员,胡作梅二弟。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8年)癸已科举人。跟随长兄作梅在京为幕友。厚重端凝,不苟言笑。专攻古典文学与经史。着有诗文集《三峰轩诗草》,有诗作多篇存世。胡作柄胡作柄,字谦持,号石圃,康熙官员,胡作梅三弟。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甲午科举人。浙江仁和知县。长于著述,刊有《瀌衮山房诗》、《荆门旧闻录》等。现存诗作近50篇。胡作楫胡作楫,17世纪在世,监生,胡作梅幼弟。康熙三十六年拔贡,进国子监。学贯经史。23岁时逝于北京寓所。现存诗作2首。胡作蕴胡作蕴,女作家,女诗人,胡作梅之妹。博学能文。许配江陵张可前(兵部右侍郎)幼子张育参。未嫁,育参病死,在家守节,闭户作诗文。刊有《筠心阁诗集》一卷。有叙事长诗2首存世。胡克宽胡克宽,卒于1745年,胡作梅长子,清知府。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戊

  子科举人。任内阁中书舍人,掌管文书、典籍。不久升松江知府(今属上海市)。判狱审慎。主修筑江浙海堤。停职回沙洋服母丧三年后,任云南大理知府。果断开仓贷粮,存活饥民。卒于任内。持松持松法师(1894-1972),中国现代著名僧人,著名的佛教学者。俗姓张,法名密林,自号师奘沙门,学密后号入入金刚。沙洋县李市人。马腾马腾(1926—1995),沙洋县五里铺人,1940年参加新四军。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战士,襄西支队工作队队长,第五师十旅情报站站长,第三军分区政治部锄奸干事、教导大队政治指导员,第五师十五旅四十五团副营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江汉军区警卫团第一营教导员,第二野战军一纵队独立旅一团营教导员,江汉军区第三军分区十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中原突围挺进大别山、高山铺战斗、荆(门)当(阳)战役、渡江战役。建国后,任川(汉川)汉(汉阳)沔(阳)剿匪指挥部指挥长,后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回国后,任湖北军区团政治委员,中南军区司令部科长,海南军区司令部处长、海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76年任广西军区副政治委员。1995年病逝。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4 闽ICP备2021002821号-2 yunhuoche.com 火车网 网站地图